跳转到主要内容
- 概念
-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事后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终结性评价通常是在一个学程结束时进行,它要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用来确定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
- 功能
-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 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 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
- 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 设计原则
- 总结性原则
- 作为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的最终质量测量手段,终结性评价应该具有总括性。一是内容的总括,即评价应涉及主要内容。二是能力的总括,评价应包括主要能力,体现能力的综合性。三是评价方式的综合,终结性评价不能等同于测试,需要多种评价手段,使评价全面、公正、公平,保证评价的信度。
- 建构性原则
- 终结性评价不能依赖于标准化测试,解释性的练习也不能成为评价的主要活动,评价应该体现建构性。作为课程或学期的总结,能力要求不能停留在学习初期的水平,必须突出语言、情感、策略、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输出,而不是简单的再认。
- 指导性原则
- 由于表现性任务评分开放,在实施对这种任务的评价之前,必须明示各种任务要求和评分标准,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样本参照,使学生清楚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
- 适应性原则
- 评价活动的设计必须适应教学目标,必须能够表现内容;评价标准必须适应所评价的知识与技能。听力评价和口语评价、写作评价不同,一年级的阅读评价与三年级的阅读评价不同。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所使用的手段上,同时还表现在所采用的评分方式上。如果评价手段、内容与方式等不相适应,就难以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 方法
- 终结性评价要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学段课程终结性评价可以采用期末考试或结业考试等定量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项目报告、小论文、表演或演示的形式。考试应包括口试、笔试、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口试:应尽量采用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考试方式,可选择朗读、图片讨论、描述、角色扮演、情境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从内容来看,口语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音、语调、表达的流利程度、表达的可理解程度、用词恰当等表达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当然还要对学生所使用的交际策略、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识、表达中的行为等进行综合评价。
- 听力考试,可采取判断、填空、排序、回答问题等形式;
- 笔试。在具体试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考查语音知识和单纯考查语法的试题,要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的比例,并且要在开放性试题(包括写作)的设计方面有所突破,以便考查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